建议您和正在学习的某个弟子“交朋友”
了解到那些大弟子
从像自己一样的平凡人开始
遭遇一样的障碍与困难
藉由相信佛陀与他的教法
全心投入解脱道的修行
超越一切限制
提升到真正高贵心灵的次元
引言:沙利子(舍利弗)尊者是被佛陀赞誉为“智慧第一”的上首弟子,他是比库们的模范与良师,拥有崇高的人格品质,一生对佛法启蒙恩师阿说士尊者表达敬意,祈请佛陀为僧团制定学处(戒律),具足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圣者。
沙利子(Sariputta)尊者的开示与被认为是他所作的书,形成一个内容广大的教导体系,其解说的范围与种类都足以媲美世尊。
沙利子对如何清楚地组织与呈现“法”的丰富内容有独到的见解,他的方式不只是增长智慧,同时也包括发愿精进修行。
在上座部传统中,他不只被视为许多首要经典的开示者,同时也被视为三部重要注释的原始注释者,以及最后编纂阿毗达摩(abhidhamma)的负责人。我们底下将逐一探讨。
开示经典
我们找到几个沙利子尊者说法技巧的例子,首先,是《中部》的两部著名经典——《大象迹喻经》(Mahahatthipadopama Sutta, MN28)与《正见经》(sammaditthi Sutta, MN 9)。
《大象迹喻经》——方法论的杰作
《大象迹喻经》⑴是方法论的杰作,沙利子开头便说,就如大象的足迹能涵盖其他所有动物的足迹一般,四圣谛能含摄一切善法。然后,他便从四圣谛中举出苦谛来详细分析,以五蕴或身、心二法作结。
(1)请见The Greater Discourse on the Elephant’s Footprint(BPS, WheelL No. 101, 1981)
接着他列举五蕴——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然后举出色蕴来进一步检视。
他将色蕴分成四界,与由四界所造的色法。他逐一解释它们可于内、外在两方面找到,‘内’是指我们的身体,‘外’则指外在世界。
他列举属于内在之界的身体各部与功能,并说明内、外两种界既不属于“我”,也不构成“我”。
了解之后,人们对于它们便不会再感到疑惑,并克服对于身体的执着。
沙利子接着进一步解释外在坚固之界的无常:它们都一定会在自然的巨变中毁坏,当人们了解这点时,就永远不会再认为这由渴望所产生的渺小肉体,是“我”或“我的”。
当一位能如此了解四界的比库(bhikkhu),受到别人毁谤、责骂或攻击时,他会清楚地分析情况,并保持冷静。
他认知到痛苦的感觉来自于耳根的接触,
它本身不过是一种因缘和合的现象而已;
并且他知道这毁谤经验的所有元素
——触、受、想、行与识
——都是无常的。
在此,我们看到沙利子以有系统的方式,介绍属于心法的其他四蕴,禅修者可由此将整个经验解析成无常与无我的五蕴。
他继续说:然后他的心,就只以四界作为对象,而变得欢喜、愉悦、坚定与热忱;即使他被殴打或受伤时,他都会想:“这个色身本来就有容易受伤的特质。”
此后,他将忆起世尊的《锯喻经》(Kakacūpama Sutta, MN 21),并决心遵循佛陀忍辱的教诫,承担一切伤害,甚至不惜牺牲生命。
但长老接着说,如果该比库是忆念佛、法、僧,却无法保持平等心,他就会被急迫感干扰,并会因在忆念三宝,却无法保持平静,而感到羞愧。不过,如果他持续忍耐,便会体验到很强的喜悦。“尽管只到这种程度,这比库已有了相当的成就。”他说。
沙利子以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其他三界。然后将身体及其组成部分,和由砖块、木材、卵石等建成的房子做比较,说明离开了它的组合成分,它便无法独立存在。
然后,在该经的结尾,他导入六识是由六根之缘所生的重点。五根、五境是五识生起的基本条件,这些都是由四界衍生而来的色法。他就这样借由引入所造色,完成色蕴的分析。每个由根与境引生的识,都伴随着受、想与各种的行,因此五蕴是相互牵连的。
长老说,五蕴相互依赖而生,他由此引出“缘起”(paticca-Samuppada)的教法。
然后他引用世尊的话:
“见缘起者,彼即见法;又见法者,彼即见缘起。”
对于五蕴的贪欲、渴爱与执着都是“苦因”(集谛),去除贪欲、渴爱与执着便是“苦灭”(灭谛)。
对于能了解这点的比库,他说:“尽管只到这种程度,这比库(bhikkhu)已有了相当的成就。”他的解说就以四圣谛圆满结束。
这个开示就如一曲精心架构的美妙乐章,在庄严宏伟的音符中结束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